一位济南籍国相的为政箴言

济南名士多,此话绝非虚泛之语。在距今700多年前的元代,济南城北、小清河南畔的一个村庄(此庄后称云庄、五柳庄、张公坟,今天桥区北园街道柳云小区)里,一户张姓人家就出了一位名震后世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、大名士,他叫张养浩,字希孟。

张养浩年少便有文名,被山东按察使焦遂举荐为东平学正(县学学官),后又做过公务繁重的京官,还长期担任县尹、监察御史、翰林直学士、礼部尚书、参议中书省事等要职。归隐济南8年后,朝廷“七聘不出”,天历二年(1329)正月,他“闻西土民饥殍流亡”,遂做出复出的决定。同年七月在陕西赈灾任上,张养浩由于劳累过度溘然长逝,享年60岁。

张养浩画像


(相关资料图)

张养浩一生,不仅勤于政务、谙熟诗文,而且善于总结理政经验。他的《牧民忠告》《风宪忠告》和《庙堂忠告》三文,就是对他自己担任县尹、监察御史、参议中书省事时的从政经验总结,所谓“尝著书三卷,一曰《庙堂忠告》,二曰《风宪忠告》,三曰《牧民忠告》,皆言居官之道”(《续弘简录元史类编》卷二十四)。明人张纶在《林泉随笔》中评价说:“张文忠公《三事忠告》,诚有位者之良规。观其在守令则有守令之式,居台宪则有台宪之箴,为宰相则有宰相之谟。醇深明粹,真有德者之言也。”

张养浩著作《牧民忠告》

先说《牧民忠告》,《牧民忠告》一般认为是张养浩担任堂邑(古县名,今为聊城市所辖 )县尹时所著。“牧民”,指治理民众的官员,一般多指县官,旧时历城县衙的大堂即名之为“爱牧堂”。《牧民忠告》凡十纲,七十二子目,内容包括从上任到离职的十个方面,分别为拜命、上任、听讼、御下、宣化、慎狱、救荒、事长、受代、闲居。

作为“牧民”之官,张养浩认为,为官者首先要有公廉之心和爱民之心,不听信小人谗言。他特别强调“禁家人侵渔”,指出“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,大率皆由家人喜奢好侈”,提出杜绝官员家属腐败这一观点,对当今社会如何反腐倡廉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。张养浩说到做到,在任县尹的三年里,大力“利兴弊革,扶植善良,禁戢凶暴”(张起岩《张公神道碑铭》),把堂邑县治理得政通人和、井然有序。看到自己治下的堂邑县一派花天锦地 的景象,酒后的张养浩也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,写道:“小雨林梢生暮寒,野亭朋酒暂盘桓。弄花始见春风巧,作牧方知政事难。吉网罗钳非我志,尧年舜日尽民欢。他时考绩甘书下,自有知音后世看。”张养浩的初心不是为了加官进爵,而是追求“尧年舜日尽民欢”的太平盛世之象。

《风宪忠告》系张养浩任监察御史时所作。“风宪”指古代纠劾官员、整饬吏治的御史。《风宪忠告》是张养浩担纲监察工作的心得体会和为官原则。全文分为自律、示教、询访、按行、审录、荐举、纠弹、奏对、临难、全节十部分。由于在各任上治绩卓著,至大元年(1308),38岁的张养浩被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,面对元朝政局日渐恶化的颓势,张养浩写了万言书《时政书》进谏皇帝,从十个方面对当朝弊端、台纲式微现象进行了剖析,并提出了改革对策。《风宪忠告》从加强自我修养入手,指出要想举荐贤才,首先要有“至公之心”。在监察御史任上,张养浩以“举贤良,纠奸慝,察奇衺”为己任,对于推动元朝监察制度的完善起到了积极作用。尤其是他对监察官员“一心正,两眼明足矣”的要求,在今天看来仍有极强的观照意义。

《牧民忠告》开篇讲“省己”“戒贪”,《风宪忠告》首章说“自律”“严法”,而作为担任礼部尚书兼参议中书省事期间的行政经验,张养浩则从更高的角度,提出了作为一朝宰相应有的追求和要求,总结起来也是十个方面:修身、用贤、重民(民生为重)、远虑、调燮(燮理阴阳)、任怨、分谤(体察下情、勇于担当)、应变、献纳(进谏忠言)、退休(急流勇退)。

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,这是历代知识分子的处世之道,即张养浩所言“博施兼善,士君子通愿也”。

至治元年(1321)六月,恰逢荷花盛开季节,张养浩辞去宰相之职返回家乡济南。俗话说,无官一身轻。在济南的旧时京城同乡官员和文人墨客,欢聚一堂,接连举行了十几天的欢迎宴会,张养浩对家乡父老的热情备受感动,写了到济后的第一首散曲《寨儿令·辞参议还家连次乡会十余日故赋此》,对欢宴情景和济南风光进行了描述。曲云:“离省堂(官衙厅堂),到家乡,正荷花烂开云锦香。游玩秋光,朋友相将,日日大筵张。汇波楼醉墨淋浪,历下亭金缕悠扬;大明湖摇画舫,华不注倒壶觞。这几场,忙杀柘枝娘(舞娘)。”归隐回家,受到旧朋好友游宴款待,良辰美景,唤起了作者的审美意趣,进而超越耳目感官享受,对清水芙蓉、汇波楼、华山等自然生命之精神的心领神会,反映了张养浩退休“归真”的人生态度。

张养浩墓

张养浩居济南云庄八年间,朝廷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,但都被他婉言拒绝。回到本文开头,当他听到陕西“不雨,大饥,民相食”“民之流离者十已七八”的消息时,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西行赈灾之路。途中,他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词篇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。“兴,百姓苦!亡,百姓苦”的名句,一传就是数百年。可以说,它所包含的内涵,正是张养浩《三事忠告》中所述“爱民如子”名节和心迹的再现。

而今,漫步于云锦湖畔,站在张养浩墓前,你会感觉到张养浩的一片丹心,一直跳动在煌煌史书里。

来源:微信公号“济南宣传”

编辑:韩璐莹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