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苹果头显的四个非主流解读_当前速看
图片来源@视觉中国
文 | 传播体操
超凡体验的背后,往往是用科技手段欺骗了人类的感官。作为非天然的产品,越能够欺骗人类感官,它的科技含量也就越高。人造甜味剂如此,AR/VR/MR亦是如此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由于欺骗感官的科技会被人体识破,因此往往会造成眩晕感。眩晕感的本质,在于感官与身体、大脑体验的不一致。恐怖谷效应如此,晕AR也是如此。
从用户体验趋势来看,眼镜、头显必然会成为下一个重要爆发点,但没人知道什么时候行业会成熟起来,相比之下,谷歌眼镜有些生不逢时。
顺便插一句,眼镜、头显成熟之后,用户体验创新就将会来到脑机接口时代了。
尽管虚拟现实行业叫嚣了这么多年,行业周期波动了好几次,如今苹果头显总算姗姗来迟。也就是Vison Pro。
技术和产品层面的创新突破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文章分析了,我这里就不再多说,我主要聊下几个方面的看法:
外接电源——恰恰是可能性所在
由于Vision Pro需要大量计算,内置了两块芯片,显然需要一定容量的电力进行支撑,但如果把电池放在头显中,显然就会增加产品重量,导致用户佩戴的不舒适,因此苹果采用了外接电源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。
外接电源的设计是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妥协设计,但也被不少科技爱好者诟病,随身携带一个外接电源显得很鸡肋,看上去也并没有那么酷,被网友吐槽丢失了“设计灵魂”。我的看法正好相反。Vision Pro外接电源不禁让我联想到《赛博朋克2077》中的超梦设备,通过一个接口,人们可以进入超梦系统中,通过不同的接口,可以进入不同的超梦系统中,拥有不同的用户体验。
我认为,外接电源线固然是电池设计的妥协,但也保留了接入其他设备的可能性——那根电源线不仅仅可以接入电源,也可以接入其他能够供电的硬件设备中,让人们拥有不同的虚拟现实体验。举个例子,未来电影院可能就是提供不同的电源接口,一方面是为了向Vision Pro供电,另一方面能够让用户的设备进入影院系统中,获得独特的观影体验。
再用力想象一下,或许未来不同用户场景中,都会提供一个Vision Pro电源接口,连接以进入针对那个场景优化的系统中。这样一来,虚拟和现实才算是真正的打通了,电源接口不仅仅是供电口,同样也是一个内容系统的入口,真正实现了物联网体验,也对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进行了全面革新。
产品价格——显然不是问题关键
Vision Pro定价3499美金,约2.5万元人民币,劝退了大部分消费者。但成熟的用户应该都知道,价格随着产业的成熟会不断降低,黑科技产品本身就不是面向大众的,而是面向少数尝鲜者。
如同电动汽车一样,早期尊贵的蓝色拍照特斯拉车主往往非富即贵,一辆特斯拉往往综合下来往往大几十万的价格,那时特斯拉还属于小众玩具,而如今,特斯拉的价格已经打到了20多万,成为一个大众交通工具了。所以说,价格永远不是重点,重点在于整个商业生态和产业供应链的构建,在这一点上,苹果也无疑拥有巨大优势。但Vison Pro从“小众玩具”到“大众工具”的发展过程,应该还需要大量时间进行沉淀。
我相信,在Vision Pro正式发售后,前两三代产品的消费者也不会是大众消费者,而是少数尝鲜者,他们对产品价格其实并不敏感,在一个Mac Pro需要6999美元(约5万人民币)的今天,坦率说,3499美元的Vision Pro的价格看上去也不算那么离谱。
同时要知道,Vision Pro会替代一部分高清显示器、电视、家庭影院的需求,即使是小米这种性价比品牌,82英寸的电视产品也卖到了29999元。
所以说,Vision Pro的价格贵不贵,其实也要看跟什么产品进行对比。比如iPhone问世时在手机产品中的价格也很贵,但它其实开创了智能机时代,用一部iPhone就替代了很多MP3、MP4、卡片相机等用户需求,用户不再需要去专门购买MP3等其他产品,因此总体算下来其实依旧是具有性价比的。不管是从产业发展速度来看,还是用户需求替代来看,Vision Pro目前的高价,完全不会是限制产品渗透的重要原因。
用户场景——“尴尬症”问题杞人忧天
真正限制产品渗透的因素是什么呢?很多行业内的人认为是用户场景。其理由是,用户带一个头显设备最好是独处或者在一个室内空间中,否则显得太过尴尬。正因为人们带头显尴尬症都犯了,看上去非常奇怪,导致产品不会像手机那样广泛渗透。这种反对的论调非常典型,但很可惜,它也是错的非常离谱。
事实上,手机(大哥大)刚出现的时候,使用手机也是非常尴尬的事,因为需要在大街上对空讲话,招惹路人的奇异眼光审视。当然,那个年代中,大哥大成为了某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。
无线寻呼机(BP机)刚面世的时候,使用它同样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,因为需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滴滴声,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和格格不入;
甚至说,苹果近年来为数不多受到业内好评的产品——AirPods刚面世时,同样也被认为对用户来说非常尴尬。用户在使用AirPods打电话时,没有握手机接听的动作,却对着空气说话,显得非常异类,当时也有大量这类的段子出现。
但结果很明显,尴尬症只是产品使用习惯建立过程的一个副产品,并不是阻碍产品场景渗透的关键因素,手机、无线寻呼机、无线蓝牙耳机后来都是备受欢迎的大众化产品。从另一方面来说,尴尬症反而会给使用者虚荣感,显得使用者与众不同,强化其社交人设标签。就像你只有买新款iPhone配色,你朋友们才知道你换了新iPhone一样,大哥大也好,Vision Pro也好,能够更加直接地表达你拥有了它,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交炫耀,也能强化大家对使用者的人设认知。
我认为,只要用户的产品使用习惯不违背公序良俗,尴尬症问题根本就不是场景渗透的关键,随着越来越多用户形成产品使用习惯,社会形成了对产品使用习惯的整体认知,尴尬症的问题会自然地被解决掉。如今,你带着无线蓝牙耳机在大街上打电话,我相信已经没有多少人会投来奇异的目光了。
线下变革——线下体验将再升级
Vision Pro首先改变的,除了家庭娱乐设备(如电视、家庭影院、家庭投影机等)外,显然会对线下影音娱乐产生重大影响。其中最典型的,就是电影院。当然,我并不认为Vision Pro会消灭电影院,因为电影院不仅仅娱乐空间,也是社交、约会的空间,电影娱乐只是电影院存在理由的一部分而已。
但Vision Pro若成为大众化产品,显然会改造电影院的形态。正如我在本文第1点中所说的,电影院可能会提供独特的版权内容、场景系统接口,提供更具体验感的座椅和仿真空间,串联起线上与线下、虚拟与现实。由于有了更加仿真的设备和环境,“全真互联网”反而能够在电影院中率先实现,如同电影《盗梦空间》一般,它能够最大程度上“骗过”人体的真实感官,让人亦真亦幻。
让我大开脑洞一下,我认为,在“五感”之中,最难模拟的其实是触觉,若能够解决触觉问题,那么可以做到“超仿真”体验。而触觉问题未来的解决方式可能是,在一个箱体或空间中,遍布着某种细小颗粒,通过控制颗粒的运动,达到各种触觉上的模拟体验,例如你在虚拟世界中捡到了一条树枝,那么在那个空间中,便会通过颗粒与手的触碰,来模拟出捡起树枝的触觉。
总而言之,线下场景的核心在于人与人的社交,除非真正解决全部的“五感”仿真问题,否者线下社交这件事是无法被替代的,而那个时代离我们现在还很远。
关键词: